12月21日,由东莞理工学院、广东高校易班联盟主办,以“党建引领,社区育人”为主题的高校社区育人论坛在我校举行。校党委书记成洪波,省教育厅思政工作与宣传处(学生工作处)处长袁本新,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则胜,省内外相关高校代表以及我校师生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我校党委副书记吕琦元主持。
成洪波在致辞中代表东莞理工学院对各级领导和省内外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我校学生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双工联动、社区育人”的实践探索,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建立思政课程矩阵,新生入学教育改革,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等方面的举措。他表示,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为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将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机遇,稳步朝着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目标迈进,为高校社区育人做出有益探索,培养更多为新时代所需的有用之才。
袁本新:以改革精神推动新时代高水平思政工作
省教育厅思政工作与宣传处(学生工作处)处长袁本新以《以改革精神推动新时代高水平思政工作》为题做作主旨报告。他从社区育人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他认为,社区育人包含目标、价值、场景和活动,社区应当具有教育性、系统性、互动性以及制度化的特点,对在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如何建设社区,发挥育人功效,袁本新表示,一是要将社区定位与学校教育目标有机结合;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三要与学校的运行环境相协调。坚定政治方向,发挥社区育人功效。
魏则胜:社区文化育人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则胜在分享交流时,从“人”这一角度说起,指出人的基本属性、三种生活方式和三种需要过渡到社区建设的育人机制,“社区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它分为物质基础、制度育人、文化育人三个模块,应该把它的重心放在精神培育上,通过专业知识学习辅导和文学艺术的熏陶训练等多种路径达成这一目标。”
省外高校经验分享
来自成都、上海的两所大学在推进社区建设改革和社区育人方面特色鲜明、成效突出,分别作了精彩分享。
成都大学学工部部长陈钧——《“四美”驱动多元协同 共建涵养心灵的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
成都大学以“‘四美’驱动,多元协同,共建涵养心灵的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为题进行了经验分享,把“环境美、服务美、和谐美、心灵美”作为学生社区工作的四个部分、目标和动力,推动社区工作向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育人为本转变。
上海大学社区学院党委副书记孙玉华——《大类新生之课外培养——以上海大学社区学院为例》
上海大学实施了“大类的新生课外培养”, 打造了社区管理的“寝室文化”、“楼幢文化”、“亲情文化”、“慈善文化”。
通过社区管理部、社区学院、书院平台,聚焦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探索人才培养定制化路径,实现全人培养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
省内高校经验分享
华南农业大学学工部副部长鲍金勇——《突出党建引领 打造思创平台 加强社区育人》
华南农业大学根据学生社区的特点,将学生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逐步构建了以“思创园”为综合平台,以四个特色学生社区园区为功能平台,以各级社区工作站点为服务基础,逐层深入的“1+4+N”多维协同的学生社区实务化育人体系,促进思想政治从无形走向有形,探索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汕头大学学工部部长林兵峰——《小社区大教育——汕头大学基于住宿学院模式的社区育人实践》
汕头大学 “小社区”里蕴含“大教育”,在住宿学院教育模式之下,培养矩阵式的管理团队,实现社区传道解惑授业,宿生朋辈互助,发展学术生态、文化的多样性。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工部部长余俊渠 ——《党建引领 深化易班社区育人内涵》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则从“易班社区育人”的角度,加强党建进学生社区,实现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三个全覆盖”,提升学生社区文明行为、文化建设、服务质量和安全稳定。
岭南师范学院学工部部长李粤——《“生”生互促 以“生”育生——岭南师范学院学生公寓社区育人的理念与实践》
岭南师范学院以“生活”和“学生”为关键词,提出“‘生’生互促,以‘生’育生”理念,从“绿化、美化、文化、教化”四个方面改变社区育人氛围,促进育人质量提升。
东莞理工学院学工部部长黄金和——《党建引领 社区育人——东莞理工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东莞理工学院探索“党建引领、双工联动、社区育人”工作,主动导入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专业团队,以建设社区党工委、知行学院为平台,强化社区党建,推广知行课程,丰富社区文化,加强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在学生思想引领、素质养成的关键场域作用。
由我校主办的“党建引领、社区育人”高校社区育人论坛,汇集了各方智慧,共享了优秀经验,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省内外专家学者精彩纷呈的经验交流与分享,让与会师生对高校社区育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为丰富我校“双工联动 社区育人”内涵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也为我省高校在完善社区育人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起到了有益补充。(王慧晶/文张雪琳/图)